分享內容

-
 
分享及資源
 
-
 

麥惠文

八和粵劇學院歷屆課程導師

簡介:

麥惠文童年隨名師習藝,十三歲便以神童姿態落班擔任頭架,曾參與伴奏的劇團有「大龍鳳」、「碧雲天」、「慶紅佳」、「錦添花」等,又曾為電台及電視台多個中樂節目伴奏及錄音。

粵劇教育方面,麥惠文是「香港八和粵劇學院」的創辦籌劃人之一,也是學院歷屆課程的「唱科」、「伴奏班」導師。麥惠文桃李滿門,當今活躍於粵劇界的中青年演員,多曾跟隨其學藝,是粵劇界的「眾人老師」。

從藝七十多年
香港粵劇界著名音樂頭架及導師
八和粵劇學院創辦籌劃人之一
八和粵劇學院歷屆課程導師

分享:

萬丈雄心(1980 -1995)

麥惠文回憶1979年,當時香港粵劇界從未有規範的粵劇課程推出,當時的理事梁漢威和康樂主任麥惠文,提出試籌辦粵劇課程。得到主席黃炎及眾理事支持,成立了「粵劇訓練學校」籌備委員會,並議決通過以「香港八和會館粵劇訓練學校」為註冊名稱。當時由主席黃炎先任院長,梁漢威任副院長, 而麥惠文為校務主任,任大勳則為教務組成員。

麥惠文為此專程走訪廣州劇校,發現國內的課程模式,並無系統化的教材可借鑑。於是麥惠文又請教當時在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粵劇的陳守仁博士,諮詢其對編排課程的意見,希望傳統藝術能與現代教學模式結合。於是首個屬於香港的粵劇演員培訓課程終於在1980 年正式誕生。麥惠文回憶當時的報考人數超過七百人,可見粵劇課程是有巿場的,而學員年紀平均都在二十歲以下, 對粵劇藝術充滿熱誠。課程結束後,不少學員仍不斷尋師學藝,繼續提升個人技藝,至今不少已成為粵劇界中流砥柱。當時因為神功戲在香港非常蓬勃,麥惠文亦會介紹學院學員落班實習,讓不少學員自此以粵劇為終生事業。

壯志凌雲(1996 -2007)

麥惠文回憶學院舉辦了數屆較完整的培訓課程後,便因學院裝修及其他問題而停辦了。直到1995 年在汪明荃主席的籌劃下,於1996 年舉辦「粵劇培訓證書課程」,該課程與中文大學校外課程合辦,其後八和會館再與香港演藝學院合作,舉辦同類型粵劇培訓課,直到2004 年止,麥惠文都是課程的音樂導師。麥惠文回憶這段時期的課程,是興趣性質較大,學生多是年紀較大或已有固定工作,雖然如此,學生仍然非常投入。這段時期是粵劇藝術的發展低潮,整體演出都較淡靜,學員畢業後能全身投入粵劇行業的不多,但不少都自組劇團, 作業餘演出。

銳意傳承(2008始 )

麥惠文指出:「2008 年汪明荃主席為『八和粵劇學院』重新制定策略,開辦各粵劇專門項目的課程,其中以有潛質的青少年為目標對象,開辦『青少年粵劇演員訓練班』最具遠見。」麥惠文是該課程的音樂導師,他指出青少年粵劇演員訓練班的學員年紀較小,發展潛力較大,而且現在的粵劇巿場較大, 學員畢業後,除了可落班演出,亦可投考成為油麻地戲院場地伙伴計劃的新秀演員繼續受訓,這對培育粵劇未來的接班人有著極大貢獻。

麥惠文見證「八和粵劇學院」的成立,以至不同階段開班授課的情形。他認為學員在唱功方面始終是較弱的一環,若要求進,必須多練、多看,也要多研究。多練是指除跟師傅學習,亦必須自己爭取更多的練習機會。多看是指欣賞名家演出,讓自己在欣賞中吸收養分。多研究是指要了解自己的聲線特色,發揮自己的長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