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享內容

-
 
分享及資源
 
-
 

衞駿輝

「八和粵劇學院」第一屆(1980至1982年)畢業學員

"環顧今日的粵劇界,
不少台前幕後的兄弟姊妹,
也是「八和粵劇學院」的學生!”

簡介:

「香港八和粵劇學院」第一屆畢業生。師承任大勳師傅,八六年蒙著名音樂家朱慶祥老師賞識納為入室弟子!更得朱師傳胞姊朱秀英女士悉心教導、提携,對她的演藝生命影響尤其深邃。初出道由李香琴小姐帶領及資助下組成「鳳翔鴻劇團」。九零年與好友曲敏瑜小姐組成「錦陞輝劇團」。因她自少醉心任姐藝術,故早期一直愛演唐滌生先生戲寶系列如[西樓錯夢]及[帝女花]等至今仍令觀眾津津樂道。她扮相俊逸、瀟灑,允文允武,最難得是長靠短打都能揮灑自如。亦因此曾得林錦堂先生賞識而傾囊相授,在學習其間亦師亦友結下了不解之緣,堂哥在往後三年內為她精心導了[青蛇]、[瓊花仙子]及[怒海情鴛]等精彩劇目,成功地使其演藝事業推上另一層次,最後更得堂哥將其嘔心瀝血的遺作[李治與武媚]相贈給她代為演出 ;由此堂哥對她的愛護之情可見一斑,受到堂哥對舞台藝術的要求及嚴謹態度影響下,使她造詣有一大躍進。 及至年前開始學習參與幕後製作 ,在2016年由她首度親自監製及導演的新編劇[花木蘭], 其大膽創意卻又不失傳統的戲曲風格,受到各方面之讚賞, 口碑載道 , 她的多才多藝令她成為當今粵劇界不可多得的一位女文武生。

分享:

說起在「八和粵劇學院」學習和在劇壇的發展經歷,衞駿輝開懷地說:「我可是名副其實的第一代新人。『八和粵劇學院』是粵劇界首度有計劃地正式培養演員,當時根本沒有這類系統化的課程。」她更自豪地說:「環顧今日的粵劇界,不少台前幕後的兄弟姊妹,也是八和粵劇學院的學生!」

早在八和1953 年成立的時候,已將「舉辦戲劇學校」列為成立的其中一個目的。50、60 年代,八和先集中處理同工的生活問題,包括安置失業會員、設立西醫贈診所和義學。一直到70 年代末期,八和才正式開辦粵劇課程。當時「雛鳳鳴」的聲勢強勁,衞駿輝更笑著説:「相信報名投考八和的,大部份也是雛鳳迷,我自己就是龍劍笙迷!」

當年15 歲的衞駿輝已非常了解自己的愛好和目標,活躍好動的她一早就以「生角」為目標;填寫報名表時,已在演出志願那欄寫了「生角」。還記得當時主考是梁漢威,面試包括:試音、試腿功、跟著導師的示範做動作,並須自選清唱一段,她選唱了一段〈庵遇〉。入學後,第一年學基本功和水袖,第二年開始和同學配戲,第三年就準備畢業演出,衞駿輝與莊婉仙演〈搶傘〉。學了一年戲後,也有老師勸衞駿輝轉學花旦,由於非常清晰自己的意願,老師也沒有再勉強她。說起學習的趣事,她笑著說:「學院沒有開冷氣,抛槍不時穿過窗子,成把槍掉了落街。每當有槍跌落街,成班同學擔心到躲起來! 當時勤練靶子,學院中間有條柱,柱邊也因同學練功刮到凹凸不平。學院的設備不算充裕,同學們更夾錢買棉被當軟墊,練功時一同使用。每天練功的活動量很大,衞駿輝每天帶三件汗衫練功,下課時全部濕透。這些點點滴滴, 均成為美好回憶!

畢業後,任大勳老師自發地在學生中挑選了幾名有發展潛質的學員,繼續每天在學院進行訓練,由上午10 時至下午6 時。特訓小組除了衞駿輝,還有廖國森、莊婉仙、林群翎、楚令欣等,同學們還夾錢請王粵生老師隔日操曲。任大勳盡心教導這批新人,除每日督促他們練功外,更關注他們的生計,安排一群新人每天練完功後,到尖沙咀海城夜總會演出。當時夜總會的演出包括: 羽扇舞、刀劍對打、折子戲等,一群學員每天5 - 6 時左右練功完畢後,便大伙兒從旺角行到尖沙咀,化妝上台演出。這樣的練功、演出生涯,一下子便是六年時光,衞駿輝回顧這段日子的得著:「每日練功,穩固了我們的基本功;每晚演出,增強了我們演出的膽識。」

90 年代,衞駿輝與第一屆同學成立「鳳翔鴻劇團」,向區域巿政局申請演出的機會,一般獲選團體會被安排演出三天。當時一班年輕人沒有錢墊支演出製作費,「八和粵劇學院」副院長李香琴一向愛惜學員,義不容辭借錢予學員作周轉之用。為了讓一班學員有機會演出神功戲,琴姐更特意接落鄉班,並指明要連帶八和學生參與。想起琴姐對新人的提攜,衞駿輝面上流露感恩之情。回想90 年代的劇壇概況,衞駿輝說:「那時候,巿場對新人還是不大接受;另一方面,當時還是雛鳳最受歡迎。」這時候衞駿輝也曾一度放棄粵劇,投考了無線電視的「藝展才能訓練班」,開始了拍電視的生涯,由於年齡的關係,經常被編配家姐、母親等角色,滿足感當然比不上演粵劇。直到朱秀英邀請她和鄧美玲到美國三藩巿登台一個月,回港後正式開展粵劇事業。1995 年,龍劍笙已退休,林家聲的演出亦減少,神功戲開始請新人演出,由這時開始衞駿輝接演大量神功戲,拍檔花旦包括:莊婉仙、吳美英、尹飛燕等。每年接二十多台神功戲,一年百多場演出,衞駿輝的文武生地位自此廣為觀眾所認同。

憑藉不懈的努力,磨練多年才一步步上位,衞駿輝直言現時的演戲環境比過去更嚴峻:「粵劇這行業真不容易,二至三十年才出一個老倌;80 - 90 年代, 社會的環境還可以讓年輕人慢慢發展,一步步邁向理想。當下社會環境截然不同,競爭那麼大,演粵劇不能賺大錢,投入的時間和努力,也不容易得到相應的回報。但做戲的人始終享受做戲的感覺!」她又樂觀地說:「戲,始終會有人做!粵劇會繼續下去。」

現時,衞駿輝除了是文武生,亦正努力在不同的崗位,為發展粵劇而努力。以製作人的身份,衞駿輝近年製作和演出的《青蛇》和《花木蘭》,得到不少正面的回響,票房告捷,也加強了她的信心。衞駿輝無論在演出或製作,也不斷嘗試,希望為粵劇賦予新生命。「八和粵劇學院」多年來孕育了不少種籽, 衞駿輝等第一代新人的演藝事業開花結果,相信當年全心全力栽培這群幼苗的師長們,也樂見這樣的成績。